
現在政治人物或者機構的官網幾乎都會提供社交媒體的鏈接,希望可以「保持聯絡」。
中國網民紛紛揣測中共新領導人習近平會否開微博,引起廣泛關注。
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不但是使用者之間的聯絡工具,更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和一般民眾交流的平台。
許多領導人認為,通過社交媒體(社群媒體)與一般民眾接觸,遠比以電視或電台甚至一般網頁來的親密。
此外一般而言,跟隨的粉絲通常以支持者居多,所以接受程度也高,很容易就凝聚人氣。
粉絲的支持
以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例,雖然在推特(Twitter)或者臉書(Facebook)上都有他的帳戶,但是這些帳戶都是在總統大選期間競選時使用。
奧巴馬的競選臉書帳戶,粉絲人數達3400萬,但是奧巴馬在闡釋政策等等的時候,則都是通過白宮的帳戶發表,粉絲人數就只有160萬、推特粉絲人數則是36萬多人。
自稱自己也是個推客(常在推特上發表簡訊)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在臉書上擁粉近18萬人,但是在推特上關注他的粉絲則高達220多萬人。
台灣總統馬英九擁粉140萬,而且也相當注重通過臉書與民眾接觸,不單在臉書上討論政務和政策,也談論他與妻子周美青的戀愛史,試圖拉攏和年輕網路世代的距離。
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則是東南亞國家當中,比較費心管理名下社交媒體的領導人,通過臉書上的260萬粉絲傳播他的執政理念,並加以傳播。
相對而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似乎就算是比較落伍的,通過首相官邸的臉書網頁,擁粉21萬餘人。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則是有個人數略低於2萬的臉書粉絲團。
優點還是缺點
前述這些政治人物的社交媒體有一個共同點--幾乎都是由他人代筆,部分的貼文則使用第一人稱,其中也不乏八股式的政令宣導。
還有就是興趣和實際工作的衝突,例如奧巴馬在登上大位之前曾是著名的推客,但是基於社交媒體的即時性和貼文顯示發表時所在地點,對安全上造成了不少的困擾,也有可能洩密,因此據稱上任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棄了推特發文的習慣。
臉書和推特之類的社交媒體,由於所謂的群聚性質,其實並不能反映民意,因為會加入成為粉絲的民眾,大部分還是支持「版主」的居多。
還有就是,在日本之類的國家,也許臉書之類的社交媒體在主流人士眼中不是個正式的媒體,因此官網依舊是網路上政治人物與一般民眾之間的主要聯繫橋樑。
不過從社群媒體的使用者年齡層和教育水平來看,年齡大約是18到50歲之間、中上的教育程度,正是任何政治人物所想要的爭取的對象,因此政治人物紛紛在社交媒體上開版,並不令人意外,而社交媒體未來在政治上的功能性看起來好像也只會越來越被政治人物所重視。